湖南首执律师事务所
Hunan Shouzhi Law Firm
一家专注执行的律师事务所
联系我们 →
    
关于首执
About Us
《为什么你的执行案件被律师"婉拒"?揭开法律江湖的生存法则》

点击关注我们


图片


在法院执行局门前徘徊的当事人,时常困惑于一个现实悖论:明明判决书已胜诉,为何律师们对执行案件避之不及?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实则暗藏着法律市场的生存密码。作为在执行领域深耕多年的老律师,今天带您走进执行法律服务的"暗区"。


执行江湖的"三不接"铁律



在业内资深律师的茶歇会上,流传着一句行话:"两无案不接三无案不碰"。这里的"无"并非法律术语,而是指:

 1、被执行人无实际偿债能力(执行不能)

2、申请人无风险共担意识(风险转嫁)

3、案件无合理突破口(技术性拒接)


其中最具争议的当属法院认定的"执行不能"案件。执行案件终本率居高不下,但执行律师眼中的"执行不能"与法院认定标准存在本质差异——法院关注的是"当下可见财产",而执行律师追踪的是"未来可变现资产或隐藏隐形转移资产或被扩主体的资产等"。

破解执行不能的"灰箱密码"


我们曾代理一起十年前终本案件,期间恢复多次,均以终本告终。但经我们调查确定股东抽逃出资600万元,另案起诉股东追缴出资,历经一审、二审、再次恢复执行,现即将全额回款。类似案例不胜枚举。这些案例揭示:法院的”执行不能”认定,往往只是执行战役的起点而非终点。


但为何仍有执行律师对此类案件望而却步?关键在于"风险转嫁陷阱":

1️⃣ 全风险代理的"赌局困境":当事人要求律师承担全部前期成本,相当于让律师购买"法律彩票"

2️⃣ 执行不能的"灰箱效应":案件可能已存在根本性执行障碍,但当事人刻意隐瞒关键信息

3️⃣ 机会成本的"沉默杀手":律师投入大量办案时间和精力,可能错失其他优质案源

▶ 

法律服务的"对赌协议"困局


设想这样的场景:当事人要求执行律师垫资10万元差旅费诉讼费等,承诺执行回款后五五分成。这就像要求外科医生自带手术器械,患者仅支付成功切除肿瘤的费用。更现实的比喻是:你走进赌场要求荷官为你垫付筹码,承诺赢钱后平分,输钱则两不相欠。


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模式为何难以持续?我们分析发现:

—全风险代理案件的平均回款周期高达18个月

—仅有23%左右的案件能实现完全回款

—律师的边际成本高达案件标的的37%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委托人过河拆桥,拒付约定的律师费

破局之道:构建新型合作模式


聪明的当事人会采用"风险阶梯共担"策略:

✅ 基础服务包:支付必要成本费(如差旅、查档),按回款比例分成

✅ 战略合作制:设立执行保证金账户,双方按比例注资

✅ 成果对赌协议:设定基础回款目标,超额部分提高分成比例并设立担保规则


某公司采用"成本预付+阶梯分成"模式后,其案件平均回款率从15%跃升至60%。这充分印证了法律市场的黄金定律:风险共担才能实现利益共生。


结语



当您下次遭遇执行律师"婉拒"时,不妨自问:我是否在要求执行律师进行一场"单边押注"的赌局?真正的执行高手,从来不是孤注一掷的赌徒,而是深谙风险博弈的战术家。记住,法律战场上最锋利的武器,永远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战略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