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首执律师事务所
Hunan Shouzhi Law Firm
一家专注执行的律师事务所
联系我们 →
    
执行法规
STATUTE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权合理配置和科学运行的若干意见
来源: | 作者:范才铁律师 | 发布时间: 364天前 | 17 次浏览 | 分享到: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执行权合理配置和科学运行的若干意见

    2011年10月19日                                                                                                                                                                 法发[2011)15号

       为了促进执行权的公正、高效、规范、廉洁运行,实现立案、审判、长行等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完善执行工作的统一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提出以下意见。

      一、关于执行权分权和高效运行机制

      1.执行权是人民法院依法采取各类执行措施以及对执行异议、复议、申诉等事项进行审查的权力,包括执行实施权和执行审查权。

      注释:

      本条规范内容与《立结案意见》第1条相关。该条明确了执行实施类案件和执行审查类案件的范围,即“执行实施类案件是指人民法院因申请执行人申请、审判机构移送、受托、提级、指定和依职权,对已发生法律效力且具有可强制执行内容的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事项予以执行的案件。执行审查类案件是指在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审查和处理执行异议、复议、申诉、请示、协调以及决定执行管辖权的移转等事项的案件”。

--------------------------------------------------------------------------------------------------------------------------------------------------------------------------------------------------------------------------------

      2.地方人民法院执行局应当按照分权运行机制设立和其他业务庭平行的执行实施和执行审查部门,分别行使执行实施权和执行审查权。

      注释:

      本条规范内容与《执行规定》第1条相关。该条规定:“人民法院根据需要。依据有关法律的规定,设立执行机构,专门负责执行工作。”本条对执行机构的部门设置作出了进一步规定。

-------------------------------------------------------------------------------------------------------------------------------------------------------------------------------------------------------------------------------

       3.执行实施权的范围主要是财产调查、控制、处分、交付和分配以及罚款、拘留措施等实施事项。执行实施权由执行员或者法官行使。

       4.执行审查权的范围主要是审查和处理执行异议、复议、申诉以及决定执行管辖权的移转等审查事项。执行审查权由法官行使。

合议制。

       5.执行实施事项的处理应当采取审批制,执行审查事项的处理应当采取

      注释:

      (1)本条规范内容与《执行规定》第5条相关。该条规定:“执行程序中重大事项的办理,应由三名以上执行员讨论,并报经院长批准。”本条进一步规定,执行程序中的事项分执行实施事项和执行审查事项,并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2)法律、司法解释关于执行中合议事项的规定有:《民事诉讼法》第237条规定,被执行人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应组成合议庭审查。《仲裁法》第63条规定:“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仲裁执行规定》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围绕被执行人申请的事由、案外人的申请进行审查”。《仲裁司法审查规定》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审查仲裁司法审查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并询问当事人。”《民诉法解释》第519条规定,经过财产调查未发现可供执行的财产,执行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并经院长批准后,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变更追加规定》第28条规定,申请人申请变更、追加执行当事人,除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案件外,执行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审查并公开听证;第31条规定,上一级人民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组成合议庭审查。《异议复议规定》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审查执行异议或者复议案件,应当依法组成合议庭。”《暂缓执行规定》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暂缓执行的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对是否暂缓执行进行审查。”《执行督办工作规定》第8条规定,下级法院认为上级法院的处理意见错误,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提请上级法院复议,上级法院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移送破产意见》第5条规定,“承办人认为执行案件符合移送破产审查条件的,应提出审查意见,经合议庭评议同意后,由执行法院院长签署移送决定"。《网拍规定》第27条规定:“起拍价及其降价幅度、竞价增价幅度、保证金数额和优先购买权人竞买资格及其顺序等事项,应当由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评议确定。"《款物管理规定》第11条第2款规定:“执行款应当发放给申请执行人,确需发放给申请执行人以外的单位或个人的,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但依法应当退还给交款人的除外。”需要合议的,应当由法官组成合议庭审查。

-------------------------------------------------------------------------------------------------------------------------------------------------------------------------------------------------------------------------------

      6.人民法院可以将执行实施程序分为财产查控、财产处置、款物发放等不同阶段并明确时限要求,由不同的执行人员集中办理,互相监督,分权制衡,提高执行工作质量和效率。执行局的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对分段执行实行节点控制和流程管理。

      7.执行中因情况紧急必须及时采取执行措施的,执行人员经执行指挥中心指令,可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财产保全和其他控制性措施,事后两个工作日内应当及时补办审批手续。

      8.人民法院在执行局内建立执行信访审查处理机制,以有效解决消极执行和不规范执行问题。执行申诉审查部门可以参与涉执行信访案件的接访工作,并应当采取排名通报、挂牌督办等措施促进涉执行信访案件的及时处理。

      9.继续推进全国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执行信息部门应当发挥职能优势,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查询范围,实现执行案件所有信息在法院系统内的共享,推进执行案件信息与其他部门信用信息的共享,并通过信用惩戒手段促使债务人自动履行义务。

      二、关于执行局与立案、审判等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

      10.执行权由人民法院的执行局行使;人民法庭可根据执行局授权执行自审案件,但应接受执行局的管理和业务指导。

      11.办理执行实施、执行异议、执行复议、执行监督、执行协调、执行请示等执行案件和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代位析产之诉等涉执行的诉讼案件,由立案机构进行立案审查,并纳入审判和执行案件统一管理体系。

人民法庭经授权执行自审案件,可由其自行办理立案登记手续,并纳入执行案件的统一管理。

      注释:

      本条规范内容与《立结案意见》第2条、第3条相关。其中第2条规定:“执行案件统一由人民法院立案机构进行审查立案,人民法庭经授权执行自审案件的,可以自行审查立案,法律、司法解释规定可以移送执行的,相关审判机构可以移送立案机构办理立案登记手续。立案机构立案后,应当依照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向申请人发出执行案件受理通知书。”第3条规定:“人民法院对符合法律、司法解释规定的立案标准的执行案件,应当予以立案,并纳入审判和执行案件统一管理体系。人民法院不得有审判和执行案件统一管理体系之外的执行案件。任何案件不得以任何理由未经立案即进入执行程序。”应注意结合适用。

-------------------------------------------------------------------------------------------------------------------------------------------------------------------------------------------------------------------------------

      12.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代位析产之诉等涉执行的诉讼,由人民法院的审判机构按照民事诉讼程序审理。逐步促进涉执行诉讼审判的专业化,具备条件的人民法院可以设立专门审判机构,对涉执行的诉讼案件集中审理。

案外人、当事人认为据以执行的判决、裁定错误的,由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原审人民法院或其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

      13.行政非诉案件、行政诉讼案件的执行申请,由立案机构登记后转行政审判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裁定准予强制执行的,再由立案机构办理执行立案登记后移交执行局执行。

      注释:

      本条规范内容与《行政诉讼法解释》第160条相关。该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行政行为的案件后,应当在七日内由行政审判庭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准予执行的裁定。人民法院在作出裁定前发现行政行为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应当听取被执行人和行政机关的意见,并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准予执行的裁定。需要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由本院负责强制执行非诉行政行为的机构执行。”应注意结合适用。

-------------------------------------------------------------------------------------------------------------------------------------------------------------------------------------------------------------------------------

      14.强制清算的实施由执行局负责,强制清算中的实体争议由民事审判机构负责审理。

      15.诉前、申请执行前的财产保全申请由立案机构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定;裁定保全的,移交执行局执行。

      16.诉中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的申请由相关审判机构审查并作出裁定;裁定财产保全或者先予执行的,移交执行局执行。

      注释:

      上述两条规范内容与《执行规定》第3条、《保全规定》第2条相关。《执行规定》第3条规定,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裁定“由审理案件的审判庭负责执行”,上述两条对此作出了不同规定,即裁定保全、先予执行的,“移交执行局执行”。《保全规定》第2条针对保全案件增加了“一般”的表述,即财产保全“一般应当移送执行机构实施”。《保全规定》施行后,以该条为准。

-------------------------------------------------------------------------------------------------------------------------------------------------------------------------------------------------------------------------------

      17.当事人、案外人对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的裁定不服申请复议的,由作出裁定的立案机构或者审判机构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甲的规定进行审查。

      当事人、案外人、利害关系人对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的实施行为提出异议的,由执行局根据异议事项的性质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或者第二百零四条的规定进行审查。

      当事人、案外人的异议既指向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的裁定,又指向实施行为的,一并由作出裁定的立案机构或者审判机构分别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和第二百零二条®或者第二百零四条的规定审查。

      注释:

     (1)本条第1款与《立审执意见》第18条相关。《立审执意见》第18条第1款第(7)项沿袭了本规定,并用了“利害关系人”的表述,更为严谨。

     (2)本条第3款内容与《保全规定》第27条、《立审执意见》第21条相关。《保全规定》第27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诉讼争议标的以外的财产进行保全,案外人对保全裁定或者保全裁定实施过程中的执行行为不服,基于实体权利对被保全财产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审查处理并作出裁定。”《立审执意见》第21条规定:“保全财产不是诉讼争议标的物,案外人基于实体权利对保全裁定或者执行行为不服提出异议的,由负责审查案外人异议的部门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的规定审查该异议。”实践中,保全裁定系由立案或审判机构作出,并直接确定了保全的具体财产,是否属于“既指向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的裁定,又指向实施行为”,以及由执行机构审查其他部门作出的裁定是否合适存在一定争议。而《民事诉讼法》第227条关于“认为原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也容易让人理解为,“对保全裁定的异议也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解决”。为澄清上述误解,正确理解适用《保全规定》,《立审执意见》第21条特别明确,案外人基于实体权利提出异议,即便保全标的是由保全裁定确定,也应由审查案外人异议的部门审查。《立审执意见》施行后,以该条为准。

-------------------------------------------------------------------------------------------------------------------------------------------------------------------------------------------------------------------------------

      18.具有执行内容的财产刑和非刑罚制裁措施的执行由执行局负责。

      19.境外法院、仲裁机构作出的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申请,由审判机构负责审查;依法裁定准予执行或者发出执行令的,移交执行局执行。

      20.不同法院因执行程序,执行与破产、强制清算、审判等程序之间对执行标的产生争议,经自行协调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由争议法院的共同上级法院执行局中的协调指导部门处理。

      21.执行过程中依法需要变更、追加执行主体的,由执行局按照法定程序办理;应当通过另诉或者提起再审追加、变更的,由审判机构按照法定程序办理。

      22.委托评估、拍卖、变卖由司法辅助部门负责,对评估、拍卖、变卖所提异议由执行局审查。

      23.被执行人对国内仲裁裁决提出不予执行抗辩的,由执行局审查。

      24.立案、审判机构在办理民商事和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时,应当根据案件实际,就追加诉讼当事人、申请诉前、诉中和申请执行前的财产保全等内容向当事人作必要的释明和告知。

      25.立案、审判机构在办理民商事和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时,除依法缺席判决等无法准确查明当事人身份和地址的情形外,应当在有关法律文书中载明当事人的身份证号码,在卷宗中载明送达地址。

      26.审判机构在审理确权诉讼时,应当查询所要确权的财产权属状况,发现已经被执行局查封、扣押、冻结的,应当中止审理;当事人诉请确权的财产被执行局处置的,应当撤销确权案件;在执行局查封、扣押、冻结后确权的,应当撤销确权判决或者调解书。

      注释:

      本条规范内容与《立审执意见》第8条相关。《立审执意见》第8条规定:“审判部门在审理确权诉讼时,应当查询所要确权的财产权属状况。需要确权的财产已经被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告知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的规定主张权利。”根据该意见,审判机构在审理确权诉讼时,发现标的被法院查封的,应当驳回起诉,不再是中止审理。《立审执意见》施行后,以该条为准。

-------------------------------------------------------------------------------------------------------------------------------------------------------------------------------------------------------------------------------

      27.对符合法定移送执行条件的法律文书,审判机构应当在法律文书生效后及时移送执行局执行。

      注释:

      本条规范内容与《执行规定》第19条相关。该条第2款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具有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内容的法律文书、民事制裁决定书,以及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由审判庭移送执行机构执行。”此外,移送执行的案件还包括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案件、保全案件、公益诉讼案件。

--------------------------------------------------------------------------------------------------------------------------------------------------------------------------------------------------------------------------------

      三、关于执行工作的统一管理

      28.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对辖区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下级人民法院拒不服从上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下级人民法院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9.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辖区的执行工作情况,组织集中执行和专项执行活动。

      30.对下级人民法院违法、错误的执行裁定、执行行为,上级人民法院有权指令下级人民法院自行纠正或者通过裁定、决定予以纠正。

      31.上级人民法院在组织集中执行、专项执行或其他重大执行活动中,可以统一指挥和调度下级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司法警察和执行装备。

      32.上级人民法院根据执行工作需要,可以商政府有关部门编制辖区内人民法院的执行装备标准和业务经费计划。

      33.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对下级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向下级人民法院通报。

      注释:

      本规范第 28~33条与《执行规定》第9条相关。该条规定,“上级人民法院执行机构负责本院对下级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协调”,上述条文是对该条的细化规定。

--------------------------------------------------------------------------------------------------------------------------------------------------------------------------------------------------------------------------------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湖南首执律师事务所
长沙 万达广场环球中心